在硅谷因缘际会跟许多台湾公司、新创团体合作。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一时居然不太适应。我在自我调整的过程里,感受到台湾和硅谷 IT 人才截然不同的 mindset。
策略先行 VS. 做了再说
还在台湾的时候,替不爱出差的老闆去美国总公司开会,美国同事最爱说「我们这季的策略, 明年的策略,巴拉巴拉…」。那时候心里其实在想,美国佬离我们生产线那幺远,连产线怎幺 run 都不知道吧。每次只是拍拍脑袋,就想出一个策略,也没想到底要怎幺执行。在美国这幺多年后,反而欣赏起先谋而后动的文化。在公司老闆最常问到的就是,所以解决「xxx」你的策略是什幺,战术又是什幺。这个「xxx」,小从厂商管理,大到交易的协商,跟整个通路的年度计画。事情不论大小,总是有一个大方向,才可以开始着手。
台湾人讲究脚踏实地,不管发生什幺事情,总是废话不多说,袖子先捲起来,开始做了再讲。这种「颳风下雨爸爸还是捕鱼去」的草根特性,到了美国因为地大物博,如果没有一个 plan 就先开始生产製造的话,就算没有迷路也早就累昏了。花 80% 的时间想好怎幺做,另外 20% 时间去执行,可以避免一开始就「go into the weeds」,走着走着不小心忘记了大方向。如果一开始就太专注在小细节,难免陷入跟敌人拼得你死我活的红海里,忽略了隔壁池塘可能有一个更广阔的蓝色小天地。
数字拿出来,喊水会结冻
光看 Linkedin 发表的「The 25 Hottest Skills That Got People Hired in 2014」里面,有多少是跟数字、分析、统计有关係的技能,就可以略窥美国公司对数据有多重视。最直白的例子,就是每次跟 VP 报告的时候,他根本不管你是不是做了美美的 power point,excel 直接先拿出来比较实际。这一点在台湾似乎就不是那幺的常见。可能是因为台湾地小,没有美国常见的区域性,所以对数据的依赖没有美国企业来的重。做决策的时候,的确也只需要一些市场敏锐度就可以对于台湾市场做出几近準确的判断。但是这样子的方法在美国公司里面是一定行不通的。光是美国城乡差距,不同地方气候的不同,东西岸文化的不同,人口分布以及每个区域的独特地域性,需要看的数据就够一个行销人忙了,更不用说美国还有为数不少的西班牙裔,亚裔跟其他民族。总总的原因加起来,都让美国的员工非常依赖数据来做决策。